图片来源:百度 |
来自柬埔寨的林金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留影。 |
“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是课上学习过的张爱玲《天才梦》的一段,四宫爱子犹能熟练地背出,“去上海旅游的时候,坐在公共汽车上,就想到了张爱玲的那一句‘我懂得,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
多读一点
来自日本的四宫爱子现在是日本关西大学东亚文化研究科的博士生,本科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谈起来中国读本科的原因,四宫爱子说,原本只是打算到中国短期留学1年,但到了中国以后发现“想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1年太短”,于是她下定决心留下。刚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四宫爱子的基础还不牢固,阅读中国文学对她来说“难度比较高”,她就通过看中国的电视剧来提高口语和听力,曾看过《老九门》《金玉良缘》等电视剧。
读到大三,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后,原本就热爱阅读小说的四宫爱子从接触一些中文短篇小说开始,渐渐喜欢上了中国文学。晚上、周末、假期——只要有闲暇时间,四宫爱子就会读小说。蒋一谈的《栖》、莫言的《生死疲劳》、张爱玲的《流言》等都曾是她的枕边书。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她就查词典,并记下新词的意思和用法。四宫爱子还记得,写本科毕业论文的那段时间,阅读时她尤其关注 “使、叫、让、令”等使令动词的用法。而有些时候,她更愿意“享受故事和作品的世界”,不会一一地查词典,而是根据上下文猜测词的意思。“这种方式对提高中文水平也有所帮助,但要真正学会新词还是要查词典,不能偷懒。”四宫爱子笑言。
在四宫爱子看来,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加汉语词汇,还可以学习中文思维和表达方式,了解中国文化。但四宫爱子坦言,“虽然我现在能看很多中文作品,但有时候还是会不自觉地用日语思维去看,所以有时候可能对作品的内涵理解还不够深入,还是得多读一点”。
潜移默化
朴世仁在韩国读本科时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文学,“2008年,当时我的中文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读的是韩文翻译作品”。“学一门外语,不喜欢其国家的文化是绝对学不好的。当时一心想着把中文学好,尽量在各方面多接触,慢慢地就喜欢上了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朴世仁说。
如今在中国读研究生三年级的朴世仁已经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翻译作品和许多现当代中国文学原著。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等是她的最爱。在她看来,阅读文学作品对提高中文水平的帮助是潜移默化的,“不是说你读了就意味着可以在汉语水平考试(HSK)中拿到高分,阅读文学作品了解的是文化和使用该语言的人的思维,这些益处是要经过时间才能慢慢体现出来的。相比只是阅读课本上的几行叙述,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对中国文化、历史的理解会更深刻。”
朴世仁还告诉笔者,接触到中文之后,让她对自己国家语言的了解也有所增加。“虽然平时生活中已经不怎么用汉字了,但是据一个不完全的统计,韩文词汇中有不少是‘汉字词’,因此,准确使用韩文还是离不开对汉字的理解。”
体会中国人的精神
来自柬埔寨的林金隆是第三代华人,受父亲的影响,林金隆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习中文,很小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学。在林金隆小时候,柬埔寨的中文书籍尚不够普及,能接触到的书不多,林金隆便更多地依靠影视剧了解中国、学习中文,比如讲述包公故事、民国故事的电视剧,《大汉天子》《康熙大帝》等历史剧更是在林金隆心中播下了一颗汉语的种子。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林金隆所在小学的图书馆收到了一些中国捐赠的书,但苦于是繁体字,阅读那些作品对林金隆而言仍是挑战。
真正开始喜欢上中国文学,是在林金隆读大学时。“在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有很多书籍,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等,现当代文学如老舍、鲁迅、巴金等作家的作品,金庸的武侠小说……林金隆都有所涉猎。他最喜欢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因为“看的时候觉得很放松,可以缓解学习和工作的压力,还可以了解中国功夫”。
到中国读研究生以后,林金隆发现,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对提高中文水平有很大帮助,“和中国人聊天时,我可以听懂一些成语和典故了”。另外,通过文学作品,林金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愈加深入:他从《红楼梦》中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由《水浒传》想见中国的“江湖”,从《三国演义》探寻中国的历史……“读中国文学作品时,我能体会到中国人的智慧、精神。从书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那些瞬间,都让我觉得愉快和幸福。”林金隆说。
关键词: